·共工独家

画上句号写新章——不用上交的工作总结

共工日报社安徽 20覽
设置

共工日报社安徽12月29日电(胡遵远)

岁月更迭,四季轮回,转眼又到了2023年的年底。每到此时,各级组织要求、各类考核需要,各行各业工作人员都要对全年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不过,因为我2023年11月份已经到龄退休,因此今年的这份工作总结本可以不写,即使写了也没有人收。但是,参加工作40多年来,我已养成了日清月结、年年总结的习惯,所以,在这年末岁尾的特殊时刻,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回望起“走过的路”。

2023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既要为自己的在职工作画上一个圆圆的句号,又要为自己的退休生涯写下一个大大的冒号。因此,自年初开始,我就一直在心中暗暗地叮嘱自己:加倍努力、倾心工作,确保在10个月内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一年来,我着力狠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学习把方向。坚持把学习放在工作的首位,努力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一年来,我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参加第二批主题教育,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而且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学习心得。其中,《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踔厉做好红色文化研究工作》《新时代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重要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感悟与体会》等文章分别在《云岭》《安徽炎黄文化》等杂志上发表。

二、深入调研寻良方。抽出时间、深入基层,听真言、摸实情,想方设法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批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咨政报告和调研文章。其中,题为《关于建立红军后代宣讲团的思考与建议》的咨政报告,不仅得到了市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而且得到了迅速落实,“金寨县红军后代宣讲团”于5月6日正式成立,并于当日举行了首场宣讲报告会。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共举办红军后代宣讲报告会20余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撰写的《老区振兴发展,旅游业应有更大的担当》《找准结合点 助力大发展》《营造红色氛围 做大红色文章 推进干部学院高质量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助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等调研文章分别在《江淮时报》《皖西日报》《铁军纵横》《新青年》等报刊上公开发表,《金寨县传承与弘扬大别山精神的调查与思考》分别在《六盘山论坛》《小岗干部学院》上发表。

三、倾心尽力做研究。屏心静气、专心致志,从认真研读红色史料入手,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撰写并在《人民政协报》《中国国防报》《学习时报》《祖国》《中华魂》《大江南北》《党史纵览》《安徽文史》等几十种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鄂豫皖红军连战连捷破“清剿”》《苏家埠战役:红军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大别山区的剿匪斗争》《鲜为人知的皖西红二十七军》《洪学智夫妇在盐城的战斗岁月》《游击大师林维先二三事》等宣传大别山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的文章100多篇。

牵头完成了《红色金寨(高中版)》的编纂出版任务,初步完成了《革命老区巡礼(安徽卷)》和《红色斑竹园》及《旷继勋》的初稿撰写任务。

积极参加有关单位组织开展的征文研讨活动。撰写的《弘扬大别山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被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单位举办的“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同时被北京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第四届香山革命精神与历史文化理论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撰写的《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的现状及路径分析》,被黄冈师范学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五届大别山红色文化论坛”评为优秀论文,并在论坛上作交流发言。撰写的《淠史杭工程建设成功的宝贵经验》在六安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我心中的淠史杭精神”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

四、多式并举抓宣传。一是立足学院讲台,积极向来院参加培训的学员宣讲大别山的红色历史,全年为中国农业银行党务干部培训班、海军士官学校优秀学员培训班、陆军装甲兵蚌埠校区现地教学培训班及湖州市委党校、合肥市委党校等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课20多场(次),直接听众近2000人。

二是主动走出校门,经常到省市县、乡镇村相关机构、高校和基层单位开展送红色基因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进网络“七进”活动。全年到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金寨技师学院、金寨县人民法院、金寨县交通运输局及来县考察的上海市静庵区工商联、建行安庆石化分行等单位开展红色宣讲30多场(次),直接听众近4000人。

三是灵活方式方法,通过网络宣讲、拍摄制作短视频等多种途径,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宣传大别山的红色文化。3月26日,通过网络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作《英雄大别山 辉煌鄂豫皖》专题报告;6月12日,通过网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作《从金寨红色家风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专题报告;配合新华网拍摄制作了《英雄赞歌之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焰》短视频,作为“开学第一课”于9月1日面向全国中小学播放。

五、精彩纷呈亮点多。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一年来,在市委、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不论是我自身的工作、还是我分管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许多亮点。我个人给它总结为“三多三新”来概括。一是取得的研究成果多。我个人全年在各级各类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红色文章、理论文章、调研报告120多篇。在我分管的科研红研(红色文化和大别山精神研究)工作中,学院老师撰写了获市县领导肯定性批示的咨政报告近20篇,在《中国民族博览》《经济研究导刊》《科学咨询》《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安徽理工大学学报》《宿州学院学报》等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成功申报省市党校系统研究课题10余项。

二是参加的研讨活动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参加几次研讨活动之外,2023年9月16日,我随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的领导,到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参加“鄂豫皖三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专题座谈会”,并作了题为《让大别山精神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的专题发言;12月20日,再次到湖北武汉参加“鄂豫皖三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专题座谈会”,并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12月7日,随六安市委宣传部领导到福建省宁化县,参加由三明市委宣传部、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沪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从征集红军文物资料抓起,扎实做好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交流发言。学院教师马震等分别参加了由江苏省管理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公共管理学科行知学术创新论坛”,并在论坛上作了交流发言。在六安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我心中的淠史杭精神”征文活动中,全院教师有8篇文章获奖,其中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学院集体获优秀组织奖。

三是获得的表彰奖励多。我撰写的《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的现状及路径研究》获全省社会科学“三项课题”研究成果优秀奖,《苏家埠战役:围点打援粉碎“围剿”》获全省党史地方志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浅析新四军四支队的突出贡献和历史地位》获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劲旅杯”征文活动一等奖。主编的《将军县的红色纪事》被评为全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优秀读物,《将军县的脱贫攻坚》获全省党史地方志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红色基因代代传》和《将军县的初心故事》获六安市社会科学三等奖;被六安市新四军历史和红色文化研究会聘为名誉副会长,被皖西学院聘为思政导师。学院其他老师在我分管的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斐然,相继获得10多项表彰奖励,比如:7月1日,在湖北大悟举办的鄂豫皖三省“中广核杯”大别山红色故事宣讲比赛中,我院2名教师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

四是创新形式,深化红色研究。年初,与皖西学院联合主办了“缅怀洪学智将军、弘扬大别山精神、深化红色历史研究”学术论文征集活动,得到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国家应急管理部、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单位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共评出获奖作品42篇。五是创新载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申请创办了《大别山论坛》,设立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理论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干部教育研究、乡村振兴研究等栏目,全年编发4期,采用来稿40余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六是创新领域,拓展研究空间。紧紧抓住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的机遇,认真研读了相关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战天斗地的淠史杭精神,相继在《安徽日报》《江淮时报》《皖西日报》《安徽党校报》《安徽工人日报》《七月风》《新青年》《安徽文史》《安徽炎黄文化》《云岭》等10多家报刊上,发表了《璀璨明珠 历史丰碑》《“活地图”赵子厚》《回望淠史杭》《淠史杭工程中的创新发明》《淠史杭工程建设成功的“密码”》《淠史航精神的启示》《研读诗词歌谣 传承伟大精神》《借鉴“淠史杭”成功经验 推进老区高质量发展》等20多篇纪实文章与理论文章。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11月7日至11日,我作为六安市委“忠诚担当建新功”主题宣讲报告团6名成员之一,分别到市直单位和7个县(区)举行了8场报告会。在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活动中,我收获很多、感受很深,受益匪浅。

此外,我还注重观察全院工作、及时总结成绩和经验,全年在《学习时报》《光明日报(客户端)》《安徽日报》《皖西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有关学院工作及全县红色文化研究开发方面的新闻、信息40余篇,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发稿20余篇。

六、画上句号写新章。回顾2023年的工作,回望40多年“走过的路”,可以说是有苦有乐、有花有果,乐大于苦、果多于花,可以欣慰地说:没有碌碌无为、没有虚度光阴。不过,凡所过往,皆为序章。新的一年里,接下来的退休时光里干什么、怎么干?我想,这是每一位刚刚退休的同志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旧朝岁月随风去,新载希望翘首来。要充分利用一些社会团体为我们搭建的平台,持之以恒地做好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画上句号转个场、续写红烛新篇章,努力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发挥余热、添砖加瓦!
 

作者:胡遵远,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

供图:胡遵远

编审:龚建光 龚国林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