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中国特色制造业供应链的特征、动能与趋势

设置

基金

本文得到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研究”(项目编号:21ZDA021),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项目的支持。

统的制造业供应链通常是指物流高效管理和资金流有效运转,侧重于财务指标的考察,但伴随着近几十年产业技术革命的推进,制造业供应链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流创造的价值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分工格局使得供应链链条被进一步拉长;再者,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促使企业开始提供从设计到售后的全链条产品服务。在新发展格局下,理清中国特色制造业供应链的特征及趋势、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特征

第一,中国制造业品类齐全、规模庞大。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断地推进工业化,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完整的各类制造产业链条。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从产值来看,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40.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33.5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第二,融入全球供应链,世界工厂地位凸显。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凭借着低廉的综合要素成本成为全世界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价值洼地,吸引了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很快一跃为“世界工厂”。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4.2万亿增长到2022年的42.1万亿,21年间增长了10倍,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1865亿增长到2022年的5.9万亿,21年间增长了30多倍。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证明中国制造彻底融入全球供应链,与世界经济紧密连接,“世界工厂”的核心地位难以撼动,体现了我国强劲的制造实力。

第三,制造业实力提升,中高端竞争压力增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快速增长。具体来看,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高铁等领域的一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制造业供应链升级的核心是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开始挤占西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市场,这也激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烈反应。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出“制造业回流”和“再工业化”计划,以中美贸易摩擦为标志的逆全球化思潮使得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四,复杂度高、链条长,易受到风险波及。制造业的供应链复杂度远高于其他产业,一般来说制造业供应链的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较多,网状链条更长、更复杂。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复杂性使得其链条企业更容易受到断链风险的波及。由于中国制造面向的是全球市场,使得制造业供应链的链条进一步拉长,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从销售商传递到制造商,再传递到上游原材料厂商,供应链信息传递和运作周期变长,“长尾效应”更加突出,再加上跨国的时差和语言沟通问题,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进一步放大。

第五,行业异质性强,约束条件有所差异。我国制造业行业齐全,各行业供应链的约束条件有所不同,因而在风险抵御能力上差异性大。从行业资源特点来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密集型行业分别受到相应要素的正常供给的影响;从产品需求弹性来看,产品需求弹性较大的制造业(如消费电子行业)相比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制造业(如食品饮料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大;产业链条越长,供应链越复杂,越容易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恢复正常生产活动的周期越长,例如汽车行业的零部件生产和整车制造具有国际分工的特点,在新冠疫情中受到冲击较大。此外,中国制造的产业集群特征也使得相关供应链容易受到地区性产业政策和地区性风险冲击的影响。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动能依赖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壮大,依赖于庞大而高素质的劳动力群体、完善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国内物流体系以及不断增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劳动力方面,中国廉价而庞大的制造业工人“红利”促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生产的成本洼地,从而成为“世界工厂”。虽然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达到历史峰值,迎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也在几十年中有巨大的提升,但总体来看,劳动力数量依然庞大,用工成本相比于发达国家依然有显著优势。从劳动力的质量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每年新增专科及以上毕业人员超过1000万,劳动力质量稳步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还在不断释放,为制造业走上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先行,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带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看,中国当前基础设施的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难以替代的。未来看,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中国的新基建将会构建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网络,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从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向着更便捷、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蜕变。

在国内物流方面,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物流现代化也经历了高速发展。制造业产业链在中国的布局,推动了中国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也进一步推动了物流体系的现代化、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以及物流的智能化。随着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为制造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全球物流技术装备先进企业进入中国,带动了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企业的崛起。同时,随着中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催生了菜鸟物流与京东物流的技术跃进,让中国物流服务体系与物流行业规模得到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短期内的不可替代性。整体来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基础保障。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制造业的演化升级正在经历从劳动力要素驱动、资本要素驱动过渡到技术驱动的过程。自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企业R&D投入和产出高速增长,技术投入的累积性正源源不断地迸发技术创新成果。从研发投入看,2022年我国R&D经费支出突破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55%,研发强度已经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和欧盟的平均水平。从研发产出来看,2019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1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显示,中国大陆位列第11位,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与发达经济体的创新差距持续缩小,部分领域正在逐步向世界技术前沿逼近。这些年技术创新的成效表明,我国制造业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供应链的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未来趋势

图.1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发展六大趋势

(一)数字化趋势下的智慧供应链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5G、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等现代数字技术带来的变革,全球已逐步进入数字时代,人类进入虚实结合的智能时代,这是时代变革的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将顺应历史发展大潮,进入智慧供应链时代,通过与革命性的现代数字化技术结合,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形成高效协同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开始向动态、互联、实时共享的形态转变,由协同计划、动态履约、互联客户、智能工厂、智能供应、数字化开发等组成的数字化供应链将成为必然。

当前,中国对于智慧工厂和智慧物流的探索步伐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制造企业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已经较高。在2022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公布的最新一批“灯塔工厂”中,11家企业入选,5家来自中国,而自2018年首次公布该名单以来,全球有103家企业入选,中国有37家,占1/3以上,也是全球“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在智慧物流技术上,AMR、AGV、拣选机器人等物流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企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智慧物流的示范案例也比比皆是。例如,上汽通用的陇桥路生产准备车间打破传统低效分散的物流运作模式,通过仓储运营一体化管理,打造了汽车行业首个全业务链智能贯通并实现规模化应用的智能物流仓储车间。因此,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打造智慧供应链平台将是未来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供应链数据如何采集,基于这些数据以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算法的研发,提升解决供应链堵点卡点的能力,是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技术进步下的创新供应链

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制造业就面临着传统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一系列曾经的要素红利加速消耗,有些甚至从比较优势变为重要制约。具体来看,劳动力紧缺和用工成本过高的问题逐渐从沿海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范围,环境约束日益收紧,主要能源、工业原材料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受国际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此外,土地资源也愈发紧张。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利用创新驱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阶段。从当前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看,我国在创新投入和以专利、论文发表为指标的创新产出不断攀高、进入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我国制造业整体创新体系一直存在主体动力不足、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在创新链上难以形成合力,造成科技研发活动不能产生有经济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成果不能支撑产业的高技术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能创造高额利润,创新能力弱仍然是大多数产业部门转型升级的最大制约。

针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薄弱点,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多项举措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制造业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统筹联动,以链式融合创新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创新话语权。在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上,通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方面的突破。随着制造业关键领域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制造业供应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同步转型升级,向着更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供应链发展。

(三)一体化趋势下的生态型供应链

数字化革命也进一步催化经济主体协作方式的激进变革。社会化条件下,企业的供应链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做更多的集成,交叉领域的数字化供应链相互交织,涌现新的价值网络,构成某种较强韧性的商业生态群落。一体化的供应链生态系统是通过物流一体化、流程标准化、信息透明化和组织结构柔性化来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

一体化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组织架构上更为灵活敏捷。构建一体化的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可能促成新的业态模式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是敏捷型虚拟企业,供应链上的企业组织可以是柔性的、可变化的企业,它可能不再是今天的部门、车间等相对固定的组织机构,而是以项目经理人或负责人为核心的动态联盟项目小组,一个产品从构思设计到为消费者所接受,可以通过供应链上多个企业的共同努力完成。二是在集成能力上更为高效协同。生态系统中的集成供应链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三是在供应链成本上大幅降低。以美的集团的“一盘货”统仓统配解决方案为例,打通所有渠道壁垒,实现线上线下库存共享、无缝对接和统一调配,使得全国仓库数量从2200多个下降至136个,订单交付周期从45天减到20天,库存周转的天数从51天降到35天,从而大幅降低供应链成本。

(四)低碳环保趋势下的绿色供应链

当前,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中心的绿色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发展不断为人们所重视。绿色化发展已经成为未来趋势。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制造企业围绕供应链的全链条,在能源使用、生产制造、产品包装、交通运输、物流配送、废物排放等多方面推进标准化、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打造绿色环保供应链体系成为未来制造业供应链发展大趋势。

企业需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责任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节能降耗为主线,通过供应链绿色联盟,打造供应链全系统的绿色生态。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废弃物的控制、回收和循环利用,构造制造业“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探求制造业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五)逆全球化趋势下的安全可控供应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克服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并于2010年在制造业规模上赶超美国,此后美国就开始把中国当做威胁和挑战。2019年8月,中美贸易摩擦爆发,美国在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不断施压,严重冲击我国制造业出口和供应链安全稳定,不少国内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着手将部分产业链向海外转移,在专利密集型领域,中美产业链“脱钩”风险不断增加。近几年,随着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的影响,世界经济笼罩在复杂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大国博弈进入新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供应链、关键技术、市场等遏制打压行为对我国国民经济循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步伐造成冲击,因此在未来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中更应注重安全可控。

供应链的安全可控包括供应链安全制度化、关键数据保护、发展优质供应商、增强供应链弹性,以更加全面复杂的供应链安全体系来识别风险、降低风险、弹性运作和管理风险。首先,需要将制造业供应链的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战略部署、法律保障、标准制定、贸易制裁等多个层级构建世界级的供应链安全生态圈。其次,增强对制造业关键领域供应链安全风险的评估,评估指标包括来源是否唯一或单一、供应商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供应商市场的产能、国外的依赖程度、原材料供给情况、劳动力约束情况、基础设施配套情况、产品安全性等。最后,要重塑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国与外国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和技术合作关系,在与发达国家的对抗性竞争中,寻求有限度的合作和利益共享,争取“斗而不破”的有利局面,继续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在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上掌握主动权。

(六)新冠疫情下的稳定强韧供应链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制造业供应链产生了巨大扰动。疫情在我国暴发之初,停工停产和物流中断一度造成全国范围的制造业供应链网络、销售体系和物流体系瘫痪。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持续影响了三年之久,对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带来了大范围的供应和生产中断、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波及、资金链断裂、订单履行困难和后期产能不足等问题。从影响态势看,负面冲击从对产业的内部冲击转向对外部冲击为主,从对供给端的冲击转向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向冲击,从多个层面放大了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使我国制造业供应链面临巨大的稳定性抗压挑战。

终端市场的动态需求与企业的安全库存生产策略一直是一对矛盾体,加上供应链的网链式响应机理,需求波动很容易在网链上被放大扩散,造成供应链结构失稳。新冠疫情作为一个突发事件引起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扰动,使得我国制造业供应链遭受了强烈冲击,因而建设稳定、强韧的供应链关系结构,使供应链面对不确定性冲击时具有缓冲、快速应对以及适应的能力,逐渐成为当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应急策略以及建立长期竞争力的共识。政府要根据产业特性分类建立相应的供应链安全评估和风险预警制度,根据供应链安全评估确定是否临时救助企业、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尽快修复断裂供应链。疫情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企业的多元化布局,制造业企业在应对时可在全球多个地区寻找原材料供应商或靠近销售市场进行生产经营,以增强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和韧性。

黄娅娜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