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8月26日电 我是中交一航局三公司金州湾国际机场深层地基处理一标段项目部张涵。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入工地的那个夏日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混凝土、尘土和机油混合的独特气味,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机械轰鸣和金属撞击声。我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布满复杂线条和密集标注的施工总图,内心却是一片茫然。图纸上的二维世界,与眼前这个三维、动态的工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从校园到职场的距离,远不止一张毕业证书那么简单。
实战锤炼:从“纸上谈兵”到“战场突围”
我进入职场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干坞子项工程,和师傅的磨合刚进入“蜜月期”,一纸调令下来他奔赴新的战场,我成了“光杆司令”,升级为现浇胸墙、止水咬合桩及干坞配套附属工程的主办施工员。当时正值赶工的关键节点,最初的几周,我几乎束手无策。在我迷茫无助的时候,生产经理张春阁给了我孤注一掷的勇气。他每天带着我熟悉现场,传授我施工组织技巧,同时在业余时间,找我谈心,教导我职业的担当和工作作风,久而久之,我的心态逐步稳定。他也成为我未来专注工作,不偏不倚,坚持向前的动力导师。
在专业方面,我反复研究施工技术规范及图纸,不断向老师傅们请教混凝土施工技巧。那段时间,我几乎是住在了现场,时刻与桩基施工队伍待在一起,详细记录桩基施工时间。最终,通过对比分析,我摸索了流水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及成桩混凝土最佳状态。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对待所负责的分项工程要像侦探一样,不断追问“为什么”,同时要理论和实践结合,不断总结出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成长蜕变: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破局的关键转折
大连湾海底隧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项技术条件复杂、环保要求高的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
作为大连湾海底隧道主体项目沥青路面施工主管,面对低温条件的作业环境和紧张的工期,国内低温沥青施工先例少之又少,我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不断优化配合比;全程旁站现场典型施工,实时关注沥青铺设及碾压施工质量。同时根据沥青上下面层开展典型施工,获取准确施工技术参数指导后续正式施工,最终隧道路面沥青铺设施工较计划工期提前20天结束。这一课让我明白:施工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将理论与现场深度结合。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海底隧道流下的汗水浇出了丰硕的果实:通过低温条件沥青施工成功案例在行业核心期刊发表专项论文;通过透水式防波堤应用申请获得发明专利;通过工程实践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6项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个人努力拼搏的结果,更离不开企业给予的信任与支持。
专业成熟:定义资深工程师的核心价值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深层地基处理施工启动之际,所有人就面临“开工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严峻考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碎石桩及高压旋喷桩施工作为本项目软土地基处理的新技术,如何突破这些技术难题可谓是重大挑战。初来乍到,我几乎每晚工作到深夜,反复跟随总工与机场专班探讨施工工艺,持续优化施工关键技术,提升现场技术管理标准。虽然疲惫,但通过钻研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突破技术短板,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
为保障各项施工节点,我牵头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以可视化数据对比计划每日完成效率,具体至单台设备进行纠偏。同时,为保证其余工序施工具备前置条件,对施工临时通道及供电线路等进行策划,及时沟通上级相关单位解决制约因素,保障各项工序稳步推进。
站在这里,我想说:个人的光芒源于集体的照耀。感恩企业提供成长沃土,让我从一棵幼苗成长为能遮风挡雨的大树。未来,我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与企业共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