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传承和弘扬红军精神 平昌县用好红色资源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图文)

74覽
设置

1933年—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在平昌战斗生活两年零三个月。其间,3万多平昌儿女参加红军,5000多人壮烈牺牲,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今,四川平昌县将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从最初乡村治理的价值引领、道德建设和行为约束作用延伸至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让乡村振兴呈现“平昌红”。

用红色文化浸润红色队伍。依托平昌县英烈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继续保留陈列馆川陕苏区平昌县革命文物壁橱陈展、画册宣传等传统方式,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依托现代媒体手段,搭建红色景区官网,建立微信公众号、平昌融媒,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让红色文化更具感染力;依托艺术形式,打造以平昌籍烈士刘伯坚为原型的话剧《无处不青山》、广播剧《刘伯坚》、独幕剧《家书》等红色文艺作品,传递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依托主题党日、庆七一等活动,用红色“活”教材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瞻仰英烈纪念碑、品读红军标语、聆听红军故事,感受红军战士英勇顽强、敢于吃苦、不怕牺牲的红军精神;依托全县唱红歌活动和中小学校地方课程的熏陶,促进他们自觉成为平昌红色文化的传导者。持续跟进红色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校验思想之“标”,补充精神之“钙”,凝聚发展之“力”,赓续建设新时代平昌的“红军精神”。

用红色文化激活红色产业。1933年初,红十一师三十三团与川军在今平昌得胜镇东北部二里丫激战3小时,首战告捷,歼灭川军一个多团。后红十一师以此战略出发地,向南向西解放了今平昌全境和巴中部分地区,红军在平昌扎住了“根”。为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全县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保护”方针,2014年9月30日,将散葬在全县的2366位无名烈士遗骸集中迁葬于平昌县英烈纪念园(纪念园所在的庙梁山为反“三路围攻”水司坟战斗的主阵地之一)。截至目前,全县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激活红色旅游产业,建成一批红色纪念馆、红色景区、红色教育基地,将旅游载体与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向农家乐、农副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民俗风情体验等旅游消费新业态延伸,全县每年接待参观游客超过100多万人次,附近村民借着景区,吃上了“旅游饭”,让村民既满足物质上的“富裕”,又实现精神上的“富足”。同时,建成省中小学研学营地,聘请专业市场运营团队,结合时代要求和大众需求,对本土红色文化进行梳理、编制和再创作,推出集时代化、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产品,增强传统红色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价值植入方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用红色产业带动绿色生态。依托现有公路环线和森防通道,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度和地域资源特色,将“两个加快”与平昌红色文化品牌结合起来,实现“红·绿·旅”产业做深、做透、做实,探索出一条生态更美、环境更优、农业发展方式更绿、农民更富的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县已依托8个AAAA级国家风景区,建成四条旅游集聚发展产业带:兰草、驷马、得胜、土兴带开发利用森林长廊、驷马水乡、巴山美村、现代农业观光园、得胜英烈纪念园、红四方面军北山寺军以上干部军事会议旧址、川东北最大的牛市、南天门景区、华山村的民宿文化以及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群,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与红色景区、城镇、乡村、产品联动发展,以绿映红;元山、灵山、三十二梁、板庙带开发利用巴灵台巴蜀文化、茶马古道、李家大院、三十二梁风景区、蔡家大院、红云台战役遗址、童话小镇、古村落保护孙家大院,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红色融合景区、城镇、乡村,以绿带红;白衣、西兴、龙岗、响滩带开发利用白衣古镇的翰林文化、剧台、皇家山非遗文化翻山饺子、刘伯坚故居及红色历史文化体验区等红色资源,以文化旅游点为主线,红色文化带动景区、城镇、乡村,以红促绿;邱家、笔山、镇龙、江家口带开发镇龙山森林公园、肖家坡茶场、倒座房军事会议遗址、红军石刻标语等“川东北故事”,融入乡村旅游景区,以红托绿。

供稿:中共平昌县委党史研究室
 


海报分享